腰椎间盘突出手术通过去除压迫神经的髓核组织、修复受损椎间盘,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但术后的护理与康复同样关键。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若护理不当,可能导致伤口愈合缓慢、腰背肌肉萎缩、神经粘连等问题,延缓康复进程。科学的术后护理需兼顾伤口保护、功能锻炼与生活习惯调整,通过精准干预促进神经修复、增强腰背力量,让患者在安全的前提下加速恢复正常生活。
1. 伤口与体位管理:术后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未拆线前避免沾水,若敷料渗血、渗液需及时更换,防止感染;卧床时选择硬板床(可垫薄褥子),仰卧时在膝下垫软枕(使髋关节、膝关节微屈),侧卧时在两腿间夹枕头,减轻腰椎压力,避免扭转身体(如翻身时保持躯干整体转动);术后1-2天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翻身(每2小时一次),翻身时用手支撑腰部,减少腰部用力,防止伤口牵拉。
2. 疼痛与并发症预防:术后疼痛属正常现象,若疼痛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痛药,避免忍痛导致肌肉紧张;观察下肢感觉与运动(如麻木、无力是否减轻),若出现新的麻木或疼痛加重,需及时告知医生(警惕神经损伤或出血);预防深静脉血栓(术后早期可做踝泵运动:勾脚、MK体育伸脚,每小时10次),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血栓形成;保持大便通畅(多吃膳食纤维、顺时针按摩腹部),避免排便时用力屏气增加腹压,影响伤口愈合。
3. 饮食与生活细节:术后6小时可进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逐步过渡到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瘦肉、豆腐),促进伤口修复;多喝水(每天1500-2000毫升),预防尿路感染(尤其插尿管者);避免坐起或站立时弯腰,起身时先侧卧,用手臂支撑身体坐起,再缓慢站起(“侧身屈膝起身法”),减少腰部负荷;术后初期穿宽松衣物,避免腰部束缚过紧,保持伤口周围通风。
1. 早期(术后1-2周)的适应性训练:以卧床锻炼为主,进行“腰背肌肉等长收缩”(仰卧时绷紧腹部和臀部肌肉,保持5秒后放松,每次10组),增强核心肌群力量;做“直腿抬高”(仰卧,伸直双腿轮流抬高至30°,保持3秒,每组10次),防止神经根粘连,抬高高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宜;避免过早坐起或站立行走,若需下床,需佩戴腰围(医生指导下),每次下床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天3-4次。
2. 中期(术后2周-3个月)的功能强化:逐渐增加坐立时间(每次不超过30分钟),坐时腰部挺直,背后垫靠枕(支撑腰椎前凸);开始“小燕飞”训练(俯卧,双臂放身体两侧,抬头同时双腿伸直抬起,使胸腹部着床,保持3秒后放松),初期可先做单侧(抬一条腿和对侧手臂),根据体力逐渐增加强度;进行步行训练(从每天5分钟开始,缓慢增加至20分钟),行走时挺胸收腹,避免弯腰或快走,穿平底鞋以减轻震动。
3. 后期(3个月后)的回归训练:在医生评估后去除腰围,避免长期依赖导致肌肉萎缩;进行“桥式运动”(仰卧,屈膝,双脚踩床,抬起臀部使身体成一条直线次),强化臀肌和腰背肌;尝试低强度全身运动(如游泳:自由泳、蛙泳,避免蝶泳)、太极拳,改善腰部灵活性和整体体能;避免弯腰提重物、久坐(如打牌、开车超过1小时)、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防止复发。
1. 日常姿势与习惯重塑:站立时保持“三点一线”(耳朵、肩膀、髋关节在同一直线分钟活动腰部);坐姿选择有靠背的椅子,膝盖与臀部同高,双脚平放地面,工作时每40分钟起身活动腰部;弯腰捡物时采用“屈膝屈髋下蹲”(保持腰部挺直),用腿部力量站起,而非直接弯腰;睡眠时选择中等硬度床垫,仰卧时膝下垫枕,侧卧时两腿间夹枕,维持腰椎自然曲线. 环境与行为的防护措施:家中避免地面过滑(铺防滑垫),减少弯腰取物(将常用物品放在腰部高度);开车时调整座椅(腰部贴紧椅背,头枕与头部平齐),长途驾驶每1小时停车活动5分钟;避免腰部受凉(如吹空调),天冷时穿护腰(选择透气材质),热敷(如热水袋)可缓解腰部僵硬(术后1个月后使用)。
3. 心理与复查管理: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腰部酸痛反复,属正常现象,避免焦虑(情绪紧张会加重肌肉紧张),可通过听音乐、深呼吸调节;按医生要求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功能评估调整康复计划;记录日常活动后的腰部反应(如“久坐后酸痛”),及时调整活动强度,逐步探索适合自己的活动范围。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的康复是“护理保护”与“科学锻炼”的结合,急于求成或过度保守都会影响效果。每个阶段的锻炼需循序渐进,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同时通过长期姿势调整和肌肉强化,重建腰部的稳定性。术后的目标不仅是消除症状,更是培养对腰部友好的生活方式,让腰椎在合理使用中逐渐恢复功能,回归正常生活的同时降低复发风险。(周口市中心医院 骨科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