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体育-最专业体育运动服务平台

20MK体育25-07-17-MK体育
关闭
20MK体育25-07-17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7-18 点击数: 

  

20MK体育25-07-17

  作为广东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之一,江门正以医养结合破题银发困局。MK体育平台其中,获评首批“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区”的新会区勇担使命,在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出特色路径,逐步构建起“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有温度、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近年来,新会区以建设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为契机,出台多项助力医养结合发展的改革政策,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制度相衔接,打造具有新会特色的医改新样本。

  一方面,新会区坚持把医养结合试点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成立医养结合发展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在资金支持、土地保障、税费减免、人才支持等方面,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公办和民办机构实施同等的准入和优惠政策。

  政策红利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成功推动新会区陈经纶医院(颐逸养老)、维达健康、康怡颐养、侨会养老、峰景养老等机构落户新会区,激活本地医养生态。目前,新会区有一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16家,养老机构27家(含医养结合机构6家),形成政府与市场医养服务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新会区在全省首创实行区内户籍年满9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医疗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农村散居特困人员、城镇“三无”人员等8类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并将重病老人、失能老人等纳入家庭病床服务范围,提供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此外,该区全面落实医疗优待政策,在医疗机构开设就医绿色通道,为老人提供“一站式”或“全程陪护式”便捷就医服务。

  “政府对老人们的关怀,让选择在新会养老的我们感到很幸福!”百岁高龄的新会张爷爷已在新会区的养老机构居住数年,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据统计,区内户籍年满9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医疗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已惠及3000多名高龄老人。

  在健康管理领域,新会区创新实施“体卫融合”模式,常态化开展老年体育进社区、进敬老院活动,推广蔡李佛拳、健身气功等“运动处方”,并为65周岁以上老人提供中医体质辨识、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实现运动干预与医疗服务深度结合。

  在政策引领下,新会区致力于打造涵盖机构、家庭、社区的三位一体医养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新会区养老中心正是该区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生动诠释,获评“广东省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广东省五星级养老机构”等多个称号。

  新会区在江门首创“公立医院托老养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将新会区养老中心交由新会区中医院管理,为入住老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拥有一支197人的高素质团队,配有养老床位627张。”新会区中医院副院长、新会区养老中心主任梁锦业说。

  90多岁的李婆婆身体经常出现问题,入住新会区养老中心后,李婆婆的儿子无需再为带她就医而奔波。“只要我感到不舒服,就会有医生来看病,在这里生活我很安心。”她说。

  当前,居家养老仍然是江门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针对这一情况,新会区组建157个家庭医生团队为老人提供签约服务,依托“平安通”平台建立医养护一体化网络。“我们还实施‘长者温暖工程’,为困难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独居老年人、纯老家庭成员等配备智护手环,建立‘随时随地、一键呼叫、就近调度、全面满足’的服务机制。”新会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

  在社区层面,新会区扎实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完成770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66间、老年助餐服务点47个,并采取“政府补助一点、慈善资助一点、企业让利一点、个人自付一点”模式,构建“家门口”长者食堂助餐服务体系,今年上半年累计服务约15.3万人次。此外,该区发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依托作用,组建跨专业服务团队,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多元服务。

  目前,新会区逐渐构建起一张覆盖机构、社区、家庭的立体化养老网络,精准呼应了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关于“巩固居家养老方式的基础作用,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优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作用”的工作部署。

  今年初,江门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新会区主动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建设银湖湾银发经济产业园,引入深圳作为科技、赛鹏鹏芯、恩普医疗等相关企业,高质量建设江合银湾·智造港、江合银湾·梧桐园等产业载体,促进广州华立学院(江门校区)、广东新澳开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与地方企业合作,推动产教研融合,逐步构建“产、学、研、医、养、游”六位一体的银发经济产业链和生态圈,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优养”转变。

  人才是服务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新会区依托“南粤家政”培训体系,2021年以来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医护人员近3000人次;新会技师学院推动养老护理专业工学一体化建设,并与27家养老机构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展养老护理培训,为行业输送“科班出身”的专业养老护理人才。

  同时,智慧化手段也为养老服务持续注入新动能。新会区依托江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老年人健康档案共享,在医共体内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积极推进新会区中医院医养结合转化实验室建设,重点围绕泛认知障碍、老年慢病等专业领域开展学科专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医养服务的科技含量和专业水平;加强“平安通”智慧平台与110、医疗机构等的联动,构建高效支援网络,为老人提供更及时、更贴心的优质服务。

  这些专业服务与智慧化举措的落地见效,让新会区养老服务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今年3月,新会区养老中心成为江门首家入选香港“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认可服务机构,这正是对当地医养结合实践成效的有力印证。目前,该中心已接收14名香港长者。

  从政策创新的精准破题到服务落地的温情可触,从本土实践的精耕细作到跨境融合的先行探索,新会区正以医养结合的“侨乡方案”,为越来越多的老人绘就幸福美满的晚年图景。

  在人口老龄化时代背景下,江门通过强化政策引领、整合资源配置,持续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银发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副院长谭晓玉认为,当前江门医养结合正稳步深化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服务模式多元,有“医中有养”“养中有医”“两院一体”等多种模式;二是养老对象多元,既有本地老人,也有来自港澳的老人;三是医养内涵发生转变,由“医疗+生活照料”转向“疾病预防及医疗+健康养生+生活照料”。

  针对医养结合的进一步发展,谭晓玉提出三点建议:高校要优化课程结构,将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药食调理等知识融入课程,为行业培养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缓解老年群体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多元需求;机构要积极引进智慧养老仪器和设施,拥抱“智能化操作+人性化护理”新型养老时代,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

  聚焦人才培养这一关键问题,谭晓玉认为,深化产教融合是优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各院校应紧密结合行业需求,动态调整养老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加大老年康复护理等实操课程比例,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上岗。待遇保障方面,政府需发挥引导作用,鼓励机构参照医院护士职称建立合理薪酬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此外,还应推动机构引入智能化、数字化设备,降低护理人员劳动强度,提升其职业幸福感。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