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陈林是长宁区某互联网公司程序员。长期加班、工作压力,让他患上严重失眠,甚至会突然手抖到无法敲代码。2023年,他所在的公司加入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一粒种子”赋能计划,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人事部门的王女士参加了该计划的“种子导师”培训。发现陈林的异常后,她联系医务人员,为陈林制订了一份包含正念训练、时间管理模块的个性化解决方案。
每周三午休时,陈林都会走进公司新设立的“心灵驿站”,跟随心理咨询师练习呼吸冥想;周末时,他抽空参加长宁区精卫中心“情绪管理员”课程,逐渐学会用心理学方法治疗自己。3个月后,卸下心理负担,陈林轻装上阵,并主动申请成为“种子志愿者”。如今,该公司已有12名员工像陈林一样从“受助者”转变为“赋能者”。
跨出院门围墙,走入楼宇、学校、住宅区,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不断探索,以“社区容纳”为核心,着力构建“全人群覆盖、全周期管理、全场景融合”的服务体系。“心理问题并非个人私事,企业也是容纳型社区的一部分。”王女士很感慨,“原来,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守护心理健康的‘种子’。”
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鞠康介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6.5%的成年人存在3个及以上持续抑郁症状,抑郁水平在18至24岁群体中达到峰值。当前,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不平衡:平均每10万人配备精神科医生不足4人。
在医院等待患者,还是跨前一步?2022年起,长宁区精卫中心引入“社区容纳”理念,集合医疗、护理、公共卫生、康复、营养等多学科力量。“不只围绕治疗,而是构建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容身之处’的生态。”长宁区疾控精神分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岩说,当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区肌理,变得可触摸、可参与、可分享后,MK体育官网入口“容纳”就不再是口号。
15岁的小宇曾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每天放学就钻进网吧,成绩从班级前20名跌至倒数,甚至因偷拿家长的钱买游戏装备被派出所民警约谈。去年,长宁区精卫中心“用游戏打败游戏”项目组介入后,发现小宇对游戏编程有极高天赋,只是因父母离异缺乏陪伴,才沉迷于虚拟世界寻求认同。于是,项目组不严加禁止,反而邀请小宇在夏令营参加“双线干预方案”:只要达成任务,就能解锁目标奖励。半年后,小宇不仅将游戏时间控制在每天2小时内,还带着自己设计的“社区守护者”游戏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现在,他也成了一名小小志愿者。
社区容纳(Social Inclusion),最初是由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提出的理念,即“通过增加机会、获取资源、赋予声音及尊重权利,促使所有公民都得到充分接纳,最终获得归属感”。
清晨8时,长宁区某小区内,72岁的张阿姨的病情正在女儿的帮助下做手指操。MK体育官网入口“大拇指碰食指,对,就是这样。”这套简单的动作,是长宁区精卫中心专科护士特别为张阿姨设计的认知训练之一。“最严重的一次,妈妈在住了20年的小区里找不到回家的路。”女儿高女士至今仍心有余悸。但与许多认知障碍患者家属的经历相似,她最初提议就医,便遭到母亲的强烈抗拒,“我没病,老了记性差很正常”。
转机出现在去年10月。高女士在社区配药时,偶然听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月有专业机构开展老年认知筛查。长宁区精卫中心派驻社区的老年专科护士邓丽丽耐心劝说,让张阿姨完成了简易精神状态认知测试。“结果显示存在明显认知功能下降。”邓丽丽说,“我们立即为患者启动转诊绿色通道,此后在记忆门诊确诊为轻度认知障碍(MCI)。”
幸好,张阿姨还处在干预的黄金窗口期。住院4周,在药物治疗、认知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干预下,情况逐渐改善。令张阿姨女儿惊喜的是,专业护理并未因出院而中断:在“全周期患者健康教育平台”,专科护士持续为高女士提供指导,每月一次的社区坐诊还会面对面康复评估。护理部主任沈妙莉说,“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模式已服务超500个家庭,未来将扩大服务覆盖面,让更多认知障碍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照护。
为改变服务割裂和碎片化的状况,长宁区精卫中心建立“院内治疗—离院前康复和护理指导—门诊医疗护理康复—日间康复中心职业技能训练—社区康复”回归社会全链条,首个开在区级精神专科机构的咖啡馆“299咖啡”,也成为不少患者恢复社会功能的第一站。
名为“大象啾啾朋友圈”的社区支持网络,如今年服务量已突破10万人次,重点人群覆盖率95%,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大幅提升。长宁区精卫中心连续9年荣获上海市公共精卫最高荣誉——精锐奖。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